前言
好久没写文字了,就把之前没写的都补到这篇杂谈里来了。近日在看《走向共和》这部剧,在袁世凯离开婊子窝前,给那个女人留了一副对联,在此记之:
商妇飘零,一曲琵琶知音少;
英雄落魄,百年岁月感慨多。
取该篇名为骑行有感,是今日我在骑车的过程中心情愉悦,有感有思,故而取此题。下边就先扯扯我之前对看书和方法论的一些想法,再把今日的感悟记下来。
关于看书的问题
首先,不管是自己,还是我想告诉ta这些话的人,都该首先知道,看书不看书,有没有阅读的习惯,是不足以评判这个人有没有学识和水平的。就我发觉的情况看来,很多人单纯地对爱看书,有阅读习惯的人高看;或是把看书认为是比其他娱乐休闲方式更高档次,这或许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识分子和会看书的人的简单归类。
我在一开始去尝试看书的时候,是因为看书是认真学习的同义词,是嬉戏玩闹的对立词,故而选择阅读作为一种兴趣。后来,就变得喜欢上看小说了,由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其实我心里是抱有这样的想法的,看书的爱好比他们玩游戏可好多了,自恃有点优越感。其实际上,只是看书的动作少少安静,过程稍稍优雅,不会干扰别人,又不需太大成本,偶尔有所感,有所触动,仅此而已。切不可让自己被自己的无知给蒙蔽,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而且,看书还分种类的,我觉得是可以分为两类的,学术类和艺术类。我总是喜欢看艺术类中的有故事的书,较少设计学术类。之前一段时间,不断给自己找各种提高境界的学术类中的科普读物,结果看得兴趣索然。当看书的目的变了的时候,对内容的那种好奇和渴望也渐渐退去,我该找一个更好的法子来对待这个无问题。
看得书多却并不一定长见识,主要原因在于:一、看书的层次不够,量少类寡,只识文断字不思其意。在一开始的偏好之后,阅读的书限制在喜好的范围,认识变得狭隘;二、阅读的书不合时宜,缺乏一定的认知,水平不够难以理解和体会书中之意;三、认知太低,脑容量不够(不是玩笑话);即便知识多且丰富,却吸收不了,可能说到底还是层次的问题。
方法论的讨论
再看钱穆的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的过程中,谈到了制度的制定,修改,推翻等的一系列过程,由此想到的一些问题。
没有一个理论是完全的真理,他的存在是由他所在的现实环境决定的,而在未来,他的发展和变革也是因为环境的变迁,使得原来的理论出现了不符合现状的矛盾和缺陷。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而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环境;又或者是面对新的情况,理论稍加修改就可以胜任。所以总结起来,理论的发展和改进,是应对新环境出现的矛盾和适应新的情况而做出的修正。
这个看法也适用在自己的成长变化过程中,就自己对眼前世界的看法,态度,认识,也该是一个这样不断变化的过程。要能够面对过去的自己,否定肯定过去的自己,改造现在的自己。(感觉自己越来越会扯大话,空话了,怎么会有这么多虚的呢,我也不知道,可能我的内心是一个很想给别人讲大道理的人吧。)
小眼界,大世界
今日一早,我骑着小黄车从驾校回来,这一路经过的是武汉比较繁华的地段吧。一路上各种车马来来往往,道路两旁的高楼大厦也是满目皆是。恰好今日天气晴朗,不冷又不热,我一个人置身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,是那样的微小(不是渺小阿),这时候我心里之前的那些屁事(烦我恼我的那些事)就都想不大起来了。
平时在学校的时候,每天都在同样大的范围里,从一间屋子转到另一间屋子,重复着前几天重复过的动作和反应,两只眼睛也始终只看到眼前的这些,虽然过的是闲而无力的日子,却也时常会担心这,担心那,让脑子和心脏都只围着眼前的这个场景。感觉我自己已经被我自己围在自己所看到的世界里,而隔绝了外面的世界。
现在看来,在这个地方待久了,就像是给一叶障目,忘记了外面的天地,以为我的世界就是眼前的世界。所以,我总是在放大身边的烦恼,把注意力过分地压在了不该如此重视的地方。
旅游能解(心)乏解(心)困,能抛烦恼事;大山名川能静心能阔胸怀,这一点我觉得我现在可以理解了,古人诚不欺我。当然了,那些没想到这些问题,只是抱着人游我亦游的心态,眼见高山流水,心却仍寄前事,再开阔的视野也解不了愁。
我想,为了加强我看法的说服力,就举个关于眼睛视力的类比。这就需要先科普一点眼睛的知识了:眼睛看物体,是接受物体的反光,而后在人眼的视网膜成像,而后识物;但眼力有限,对于外部世界,眼睛能够同时承受的亮度是有一个范围的。假设光亮有1-100种不同的亮度,眼睛接受的范围只有50,那么,在视野中注视的区域最亮的是90时,眼睛能够分辨的光亮就是40-90之间的光亮,其他是看不见的,所以生活中,若是在黑夜中用灯光照眼睛,那就什么都看不到了,那是因为黑夜下的光亮都很低,而眼前的最亮确是100,所以只能看到50-100间的光,故而此时眼前只有白的一片,啥也看不见了。所以,外部世界就像是那盏灯光,一下子把眼界把外部世界放在眼力,之前的那些屁事就如同黑夜般,消失了。
总结
就先这样吧,想到了其他再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