叔本华其人
叔本华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富商家庭,其母亲有文艺天赋,结交知名的文艺界人士,对叔本华有一定的影响。后来其父亲自杀,母亲忙于社交,令其和母亲关系不和,并由此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的厌恶。叔本华的思想在年轻时就已成型,后期只是在不断地修补,但是早年出版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,直到晚年才被人们认识到。其生命苦短的观点与佛教终生皆苦的思想接近,并且都主张通过压制欲望来减少痛苦,被认为是以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。
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,生活富足,在物欲上可能满足自己,不需要为生活奔波,可以说一生中都在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吧。由于其与母亲的缘故,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的厌恶,终生未婚,然而实际上却有过几段不成功的恋爱经历。故而罗素认为他说一套做一套,说是通过克制欲望来追求幸福,结果却即泡妹子又大鱼大肉,是个伪君子。
简评《人生的智慧》
虽然叔本华看世界的视角是悲观的,但在《人生的智慧》一书中,是教人如何追求幸福的。《人生的智慧》节选自《附录和补遗》,探讨了关于如何幸福地度过一生的问题,即幸福论。
幸福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?每个人生活中怎样的世界,取决于这个人对世界的理解,一个人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里。当前时刻的生活由人和外在的世界组成,人的感受是外在世界通过人的意识才得到展示的,幸福的感觉也是透过意识获得的,而外在的世界只是间接的作用,意识才是觉得幸福感觉的首要。(外在世界进入意识中,意识中产生幸福感觉)外在世界千变万化,是由命运决定的,只有意识可以自主掌控。
感觉本文的立足点完全是站在自身利益出发,以自我为中心,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虽然显得有些自私自利,但是在这个思想被随意引导和误导的时代,就是需要多考虑考虑自己,才能看清外面的世界,也好看清楚自己。
《人生的智慧》内容简述
主要讲述了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及获得幸福的建议。当然,其实也是一本关于如何看待自我,认识自我的一本书。
第一章
在决定命运的三个因素中:人自身、身外之物(具体的实物)、他人眼中的自己(虚的东西)。这三者中,人自身对幸福的影响最大。
第二章
人自身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。运动对于健康的身体什么重要,身体健康的状况又会影响内在,用健康去换取外在之物是得不偿失的。
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死敌,而人又无时无刻不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,唯有丰富的精神思想可以摆脱痛苦。通过外部世界的刺激来满足内心的空虚,更加暴露了心中的无聊和单调,在这个世界上,一个人要么独处,要么选择庸俗。(看来我内心是向往庸俗的。)
从外界的刺激获得幸福的感觉是不稳定的,只有内在幸福才能永恒,因此推崇自得其乐。
人通过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实现预期的任务可以得到幸福的感觉(成就感),分成三类:通过身体机能的代谢能力实现吃喝拉撒、利用力量的运动和竞技、施展感觉的能力(学习、思考等)。第三类是更高级的能力,通过发挥这种能力可以实现更高级的幸福。只追求感官上的快乐是短暂的,因为外在的实物无穷无尽,永远也填不满物质的欲望。
第三章
人的需求分三类:其一温饱,其二性欲,其三为其他外在的东西。
温饱不足,则人会痛苦;性欲虽然是天然的,但并不迫切;而其他的财和名则是无穷尽的。
(对于穷人和富人的财产观念,我感觉过时了,就不看了跳过)
第四章
不要对他人眼里的自己太过敏感。不能由于他人眼中的自己而损害了自身和自身的财物,那是得不偿失的,不值得的,愚蠢的。利用声誉来驾驭和控制人们,加强和培养荣誉感的作用占据了首位。
只能从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,只能通过别人的认可才认亲自己的价值,那是迷失自我,是虚荣,是愚蠢。
(个人看法,自己有时候真是无法认清自我,可能是没有好好地自我反省,自我剖析,也可能是自信不足吧,这种对自我的无知导致希望借助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。好吧,我就是自己太蠢了,看不起自己。)
第五章
获取幸福的办法就是减少痛苦。幸福的感觉源自受到压制的意欲得到了解放。